隨著少子女化及平均壽命延長影響,我國正式邁入高齡社會,65歲以上老年人口佔比109年已提升至16.1%。國人平均餘命也分別延長至78.1歲(男)及84.7歲(女),較十年前平均增加2.1歲(110年衛生福利年報)。而隨著人口老化增加的醫療照護需求,新興傳染病的挑戰,生醫大數據及人工智慧等資訊科技快速導入醫療照護應用場域,醫學研究進展亦面臨如何有效轉譯至健康照護應用及跨體系間多元整合等全新挑戰,近年隨著精準醫學觀念的蓬勃發展,精準醫療研究成果已開始廣泛地應用於幫助醫師發現病人特有的疾病風險及最適合病人的治療。如:人體內生物標誌的檢測可協助醫師選擇最佳的腫瘤治療計畫;又如基因組藥理學也應用於協助醫助選定適合病人的藥物及劑量等,基因檢查也可用於協助掌握特定的疾病風險 (新生兒篩檢、乳癌相關BRCA1、BRCA2基因、林奇氏症(Lynch syndrome))。許多新興發展的領域都是在精準醫療的大傘下孕育而生的:健康監測穿戴式裝置、DNA奈米藥物釋放系統、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之應用、癌症免疫療法、器官晶片模組、人體微菌、基因編輯技術、分子影像、膜蛋白結構生物學、表觀遺傳學、基因型組織表現、網絡整合細胞特徵基因庫、代謝體學、大數據資料庫加值應用等。
隨著21世紀的基因科學進展,全基因組的檢測不僅時間縮短、成本也大幅降低,人工智慧(AI)技術也快速地開發應用於優化臨床前和臨床試驗中的治療組合。隨著更新的基因測序、蛋白質體分析和人工智能等基因組分析方法的不斷提出,解譯人體基因組用以作為精準醫療底圖的前景已是不久的將來能預期目標。而與人體健康習習相關的,是存在於人體各部位如腸道內或皮膚上超過數兆的各類細菌,研究已知人體內的微菌總數遠遠超過人體的細胞數,近年相關研究的探索,也越來越明確微菌藉由腸腦軸的作用機轉在人體內健康與疾病扮演的重要角色。相關研究指出影響國人重要的健康問題包括十大死因中之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及腎臟疾病等慢性疾病,疾病前期的代謝症候群的徵兆出現時,即早展開預防的健康行為介入,可以有效降低疾病進展成慢性病及減少所衍生的沈重健康負擔。目前有許多研究指出,人體腸道中存在的成千上萬的微菌,不僅參與人體內營養吸吸、生理代謝等作用機制,腸道微菌的失調更與包括腸道、肺臟、腦、皮膚、心臟等疾病均有重要的相關。
因此,微菌相關研究是發展精準醫學重要的一環,世界各國均相當積極投入跨專業跨團隊的微菌叢相關研究,包括由傳統的微生物實驗技術、新的微菌次世代定序、多體學等巨量資料處理、動物實驗驗證、醫學工程等晶片檢測技術等,而這些相關的研究成果,最後再應用至病人健康照護上。
而近年來,精準醫療的觀念也陸續被外推到更廣泛相關的精準健康,精準健康除納入原本精準醫療的範疇外,也包含應用其他醫療體系外的方式,如疾病預防及健康促進活動等,而一般民眾可以為自己或基於公共衛生進行的活動或措施,如了解家族病史,有助於知道個人對特定的疾病風險並及早採行防治作為。而現在有許多個人行動健康裝置可協助追蹤個人健康資訊如營養、運動、血壓、脈搏、影時、睡眠等,提供民眾或醫療人員收集參考,有些還能連結雲端系統協助及早預警。穿戴式持續血糖監測則可協助病人控制胰島素濃度。另外如透過用大數據分析社群媒體上的討論度或新聞流量等可推估疾病傳播的進展,而基因序列比對可應用於追溯流行病傳播的樣態及後續配套管制策略的採行等。
有鑑於此,近年來政府陸續提出「5+2創新產業計畫」、「六大核心戰略產業推動方案」,特別聚焦在臺灣精準健康產業發展,建構基因及健保巨量資料庫,開發精準預防、診斷與治療照護系統,發展精準防疫產品與拓展國際生醫商機。2022年行政院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議(BTC)上國內外專家更進一步提出,全齡健康、結合生醫與ICT的「Bio-ICT」科技,需要進一步建立完善研發產業鏈,讓技術成果能確實落地普惠全民。而這一精準健康的產業全生命週期,需由保健、預防、診斷、治療到後續的照護、復健等,完整串接生醫、醫療、健康、ICT等跨產業、跨領域整合。而其中,精準健康相關的研發人才,更是串接各專業領域重要的核心競爭關鍵。強化臺灣生醫韌性產業鏈,包括關鍵藥品、醫材、疫苗等自主製造與供應能量、明確CDMO定位和策略;建立創新醫藥產品之市場准入機制;完備BioData法制基礎;整合醫療數據規格與建置使用機制;加速醫療資訊系統革新及接軌國際標準;促進Bio-ICT應用於智慧醫療照護;推動具資安防護規格之遠距醫療系統等等,無不需具備健康創新前瞻視野之醫學研究人才,以因應未來世代的健康照護及生醫產業研究發展的挑戰及機會,積極打造臺灣的優勢競爭力及主導性。
